9453|台東|從好米的故鄉出發吧!探索你不知道的台東
- by 文文
- 2018年1月9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想探索人生的可能性,所以我旅行。」
四歲因為不明原因癱瘓的欣蓓,從小就和輪椅相伴,把電動輪椅當作法拉利,到各地兜風遊歷之餘,將所見所聞化為部落格文字,把正能量傳遞給更多人。在所有的旅伴中,她最愛與好友一同出遊,只要交換一個眼神,就能大笑、放鬆,難怪人家常說好的旅伴,造就一場完美的旅程。這次到台東近距離接觸部落文化與米食製程,深度探索在地,前所未有的趣味體驗,開啟了友情的新章節。

這次的台東二日遊,欣蓓與同為旅遊達人的好友小V、人氣部落客藍白拖(和他活潑的孩子火哥)結伴而行,無雲的藍天、晴朗的日頭在等著他們。開著前一晚租好的V7,日光順著天窗灑進車內,大夥心情像是被充飽了電,一行人出發前往關山。
好米的故鄉 必享五感體驗
關山東面海岸山脈,西臨中央山脈,水源豐沛的通谷地形很適合發展農業,也因為地勢的關係,太陽晚「上工」、早「下班」,日照較短、稻米僅有二穫,再加上水質好,因此種出來的米相當精良、可口,在日據時代,關山也是進貢天皇的稻米產區之一。
為了讓更多人能體驗稻米處理的過程、在遊戲中了解關山米的文化,關山鎮農會休閒旅遊中心改建了舊碾米廠,搭配上「看米、聽米、吃米、玩米、買米」的遊程,成了今天關山必遊點「米國學校」。

無菜單料理 農忙吃一碗公飯
有別於一般遊憩點,米國學校以「學校」自稱,便是希望遊客到這裡不僅是拍照、打卡,也能把課本以外的知識帶回家。

辦學認真的「米國學校」校長彭衍芳滔滔不絕地分享,從米的來歷到防米蟲的撇步,豐富的米知識,讓平時就習慣寫作的三人,擁有許多新的遊記素材。

導覽接近尾聲,彭校長發給每人一張「碗公飯品嘗體驗券」,供人到食堂兌換古早味的「大碗公飯」,碗公飯是無菜單料理,由社區媽媽選用在地當季的食材,從產地到餐桌達成
「食物里程歸零」的飲食理念。只見各式家常菜陳列眼前,配上一碗晶瑩香Q、無毒的關山米,就像在家吃飯一樣自在而安心。

蓋亞那吃小米 姓胡之家歡迎您
緊鄰關山鎮的海端鄉三面環山,是布農族原住民的活動範圍,「蓋亞那工作坊」便座落於這個美麗山城,Kaiana(蓋亞那)為布農族語「吊掛飾品」的意思,好似倒吊的小米,也象徵了布農文化傳承的使命。
來到蓋亞那工作坊,主人胡天國和妻子劉金蕉熱情招呼旅人,獻上高亢而中氣十足的原音清唱,樂音穿透人心叫人寧靜,情緒一轉,幽默的文化導覽──自小米脫粒、杵搗、篩米殼、蒸煮小米飯,一路說至布農射耳文化等,時而正經時又手舞足蹈,逗得大夥樂不可支。
來找馬提亞 體驗製作陷阱
離蓋亞那工作坊不遠處,「馬提亞的店」悠閒地佇立在山旁,在山林小路間談笑好像又可以笑得更大聲、更放得開。主人余馬提遠遠看到遊客,便興奮地招呼,似是已與他熟識多年那樣的熱切歡迎。欣蓓開著電輪沿著碎石子路前行,好在帶了一群好友,大家在小踉蹌中順利進入了獵人體驗場域。
馬提是布農族的獵人勇士,他帶著大家學習就地取材、製作陷阱,每個陷阱看似機關簡單,卻能運用巧力發揮功效,智取而非蠻幹的老祖宗智慧,在馬提的解說中傳遞給在場的每一位遊客。

新元昌品茶 暖胃歇腳再出發
驅車至鹿野永安社區,來到改建自全台東第一家製茶廠的「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。」民國五十五年,來自新竹的溫增坤先生引進阿薩姆紅茶到台東種植,歷經幾次茶業發展的轉變、製茶改良,被尊稱為「台東茶業之父」。

文化館內保留了製茶的機器,「永安社區發展協會」社造組長吳玉萍熱情地請導覽員一一啟動機器展示,轟隆隆的聲響中,自萎凋、攪拌、殺菁、乾燥,直至最後團揉、烘焙,詳細解說每個步驟。導覽畢,循著茶香進入客廳,幾個倒扣的缽、幾根長棍、幾包堅果放置在桌上──來文化館不可錯過的擂茶體驗於焉展開。將所有堅果倒進缽中,使盡上半身之力,以畫圓弧的方式在缽中輾碎成粉末,盛裝入杯中,沖入熱水,香味四溢的熱擂茶簡單上桌,溫暖了旅人的胃。
二層坪水橋 盡收東海岸風光
除了文化體驗,台東的旖旎風光亦是遊程的一大亮點。大片綠油油的稻田、磚紅色的二層坪水橋、白雲與藍天,交織成繽紛而令人神往的景致。

順著二層坪水橋旁的緩坡路前進,人或輪走起來都很舒適,瑞源社區總幹事曾瑞惠大姐帶領大家來到橋的尾端,娓娓道來客家山歌浮雕中記載的後山開鑿史,大原地區先民們胼手胝足造浮圳的打拚故事。一行人在水橋前合照一張,再到大原花布燈籠文化館,享用社區準備的客家灶下食,為旅程劃下完美句點。
現在就跟著欣蓓一起前往台東來趟深度之旅吧!
友善好旅館
提供友善環境空間,一樓有5間無障礙房。 地址:台東市康樂路36 號 電話:0905-236500 陳先生 註:訂房時間至晚上十點前 網站:https://hotel.ourcitylove.com
►點我看推薦旅程資訊:台東大米小米部落探險記
| 您 也 可 能 會 喜 歡 |
Comments